从电影到《论语》徐浩峰到底想说什么?

发布时间:167 阅读次数:167

  导演徐浩峰最新的电影评论集《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主要集中于新中国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电影展开解读和评说,我们所熟悉的电影作品,诸如对《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电影中呈现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进行文化及美学意义上的认知和阐释,对年轻的电影观众是一个全新的观看角度。今天,在安福路322号FILM电影时光书店,作家毛尖,导演郑大圣,围棋职业九段、围棋教育家江铸久与徐浩峰一起从传统武术谈起,谈到了论语、孔子、围棋、美学、哲学……足以见得,电影是一项综合艺术。

  江铸久在徐浩峰最新在上海电影节上映的电影作品《门前宝地》中扮演了一位颇有神秘色彩的天津武术界元老“四爷”,他说自己特别“迷”徐浩峰,“我小时候是看着徐浩峰书中所写的这些电影长大的。他能从中解读出中国人的温情和礼节,这部分特别可贵。”

  导演郑大圣认为徐浩峰的书聚焦的“十七年电影”,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辉煌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时代,创造了从未有过的类型电影,被从事电影的人忽略。而徐浩峰松弛的写作方式虚拟了一个课堂,他虚拟的听众是现代的读者。

  徐浩峰采访关注的人群都是自己的祖辈,他说:“我保留了传统故事,一些生动好看的例子。比如,电影《刘巧儿》让我们看到了合情合理、不徇私地处理事情的干部的形象。就像我在我书的里说的,如鱼在水中,感觉不到水,鱼可能觉得是在飞。人在传统里,感觉不到传统。”

  毛尖提出,徐浩峰“天涯比邻的能力特别强,让人看着书觉得一下子光明起来,他和全世界所有美学都有关联。关联好莱坞、存在主义、雷诺阿……他把思路都交代给了大家,如同练过武功的人给人气浪的感受。我们通过徐皓峰的眼睛看到了不同的人情世故,给了我们‘十七年’的眼光,也给了我们看‘论语’的眼光。”

  正如毛尖所言,徐浩峰能把“十七年电影”与长镜头理论相联,“《革命家庭》拍摄于1961年,正是法国新浪潮的鼎盛期,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在那个年代,水华的长镜头到底是他自己的发明,跟巴赞英雄所见略同,还是说,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一直看新浪潮电影?这是个疑问。”

  自徐浩峰的电影处女作《倭寇的踪迹》开始,《一代宗师》《镖门》《师父》《天涯明月刀》《箭士柳白猿》《刀背藏身》一路下来,到最新出炉的《门前宝地》,清一色的武林题材,好像除了武林故事,徐浩峰对编导其他题材不感兴趣,是不会、不愿、不屑,抑或武林轶事已足以成为他破解世道人心的万能钥匙?

  江铸久认为,一个学电影的学生“要是对教科书不满足,希望有更富营养价值的观点。就可以看徐浩峰的这本书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