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夯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根基

发布时间:166 阅读次数:166

  必须完整、深刻认识传统产业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它的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必须完整、深刻认识传统产业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所谓传统产业,是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的。传统产业一般具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等特征。传统产业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传统产业的范畴是动态变化的。从我国来看,传统产业一般指纺织服装、食品、钢铁、建材、机械、化工、汽车等产业。

  首先,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传统产业一般生产技术较为成熟,产品市场广、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承担着托底作用,在稳就业和稳外贸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传统产业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规模占GDP的比重都在1%以上,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以钢铁行业为例,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营业收入为9.67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36%。在带动就业方面,大部分传统产业因其劳动密集型特征,催生了大量就业岗位。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产业涉及工程师、生产工人、技术工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多种就业类别。同时,汽车产业的就业带动比能达到1∶7,即汽车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增加7个就业岗位。据统计,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0%以上。在促进外贸方面,部分出口型传统产业在吸收外资、出口创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据统计,202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2912亿美元,在国际上占比达到37.5%,稳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额占我国货物总出口额的比重为12%;净创汇2501.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71.1%。

  其次,传统产业是支撑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稳定锚”。传统产业门类多、体系全,且不断与新技术融合衍生出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在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在支撑产业体系完整性方面,我国传统产业涵盖领域多,且大部分传统产业分工精细、产业链长,在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形成了梯度分布格局。许多传统产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了“老树发新芽”,孕育出新产品、新产业,促进我国产业体系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不断扩大。以汽车产业为例,一辆汽车通常由上万个精密零件组成,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橡胶、玻璃、皮革等众多领域,涵盖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整车制造、销售、维修等多个环节,自身就是一套复杂的产业系统。而且传统汽车采用动力电池后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与物联网技术嫁接后催生出新的产业——车联网产业。在支撑产业体系先进性方面,传统产业不简单等同于低端产业,大部分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呈现高精尖特征。例如,纺织服装产业运用高分子技术,开发出异型纤维、卫生防护和航天等产业用高性能纤维,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环保过滤等领域。在支撑产业体系安全性方面,我国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完善的配套体系和成熟的产业工人,在发展传统产业方面形成了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据统计,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的53.93%,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对我国具有较高的依赖度,较少对我国实施“卡脖子”遏制。可以说,传统产业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形成非对称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

  最后,传统产业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胜负手”。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工业化进程中将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转移出去,只保留了产业链上技术水平高、产品价值大的“高端环节”,导致其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近年来,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各国对于产业主导权的竞争日趋激烈,纷纷谋求布局独立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在内外交困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产业政策,吸引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制造业回流。例如,美国宣布成立革命性纤维与织物制造研究中心(RFTMII),意图支撑美国构建先进纤维和织物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本土制造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德国工业战略2030》提出了包括钢铁产业、铜和铝产业、化工产业、机械工程和工厂建设、汽车产业等传统产业在内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这些都是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关键工业领域,也是德国制造走向未来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吸引制造业回流,补齐国内产业缺口,降低对别国的依赖。对我国而言,必须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关键,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做强做优做精,巩固并强化与发达国家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好传统产业至关重要。

  第一,树立正确的传统产业观。传统产业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在拉动经济、贡献税收、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要客观看待传统产业的地位作用。一是传统产业不等同于低端产业。传统产业经过先进技术的改造升级,能够衍生出新的高端产业。例如,普通的机械锁加上芯片变成电子锁,价值往往增加数倍不止。二是传统产业是相对的。一地的传统产业放到另一地,就可能是新兴产业。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存、深度融合的关系。因此,要始终高度重视传统产业发展,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促进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第二,运用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产业是与技术变革同频共振的,一代技术孕育一代产业。例如,蒸汽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纺织、钢铁、交通运输等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力时代催生了飞机、汽车、电力等新兴产业;到了信息时代,电子、材料、生物等成为热门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代新兴产业都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融合新技术、叠加新模式演变升级而来的。因此,要不断运用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高既有产品附加值,实现原地升级。同时要积极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拓展新服务,促进跨行转型。此外,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普及推广,针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第三,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潜力。市场是促进产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是连接供给和需求的桥梁纽带。没有市场,再高端的产业也只是“空中楼阁”。传统产业往往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能有效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产业,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托广阔的国际市场,发展起了诸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形成了大量优势产能、技术积累和企业群体。当前,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内需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同时,我国由于人口总量庞大、人员结构多元、消费需求各异,具备大规模、多层次消费潜力。要瞄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引导传统产业不断提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需求为牵引,带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为安全的供给,倒逼传统产业创新升级。

  第四,加强传统产业国内外战略布局。近年来,受贸易壁垒、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传统产业出现向外转移趋势。产业外迁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发达工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产业外迁的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仍没有完成,大量欠发达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需要依靠传统产业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如果传统产业过早、过快地向外转移,地方经济将会被掏空,将会导致发展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加强战略引导,通过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方式,引导传统产业把关键、核心环节留在国内,引导配套环节在国内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适宜地区梯度布局,实现国内、国外联动发展。

  第五,加强产业政策精准滴灌。由于技术水平、发展阶段、市场需求的差异,不同的传统产业面临不同的发展趋势。要发挥产业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因业施策、分类指导,绝不能“大水漫灌”或“一刀切”。具体来说,针对一些低质量、低效率、面临巨大发展压力的产业,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引导产业有序腾退,同时积极做好产业接续,以及劳动力再就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过渡。针对另外一些有市场、有优势、有潜力的产业,要加强转型方向的引导,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加快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高发展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市场占有率,引导产业更新换代、做优做强。此外,要注重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既能根据时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又能保持一定的连续性,避免“急转弯”,引导市场形成稳定预期。■